2013/10/25

割肉削骨的母親

400多年前
這母親的美被稱為呼福爾摩沙
為了滋養特片土地上的人
她割肉、削骨...
都以為她是位堅強的母親
為我們擋下無數的天災給我們復原的機會
都不知這位母親是需要好好被呵護的...
看見台灣
第879期的「今週刊」的標題依舊聳動,是在講黑心油商。
讓我看最久的是第92頁開始的「真相台灣」
介紹「看見台灣」及專訪齊柏林導演
晚上看了影片後再看這專訪後心情分外沈重外,更覺為這土地心感不捨。
前幾天電視播著荷蘭,那16世紀就來過台灣國家。
現在的荷蘭,面臨土地在海平面下的困境,卻沒看到向台灣這麼「壯觀」的水泥海岸
河岸邊美極了
再看看我們的河
同樣是水,真的在兒的水真是悲情...
這兒的人也可能不清楚水到底是什麼顏色才是真的
400年前的荷蘭狀況是如何不得而知,倒是400年後讓人有愉悅的視覺與心情享受,而這福爾摩沙呢?
齊導演專訪的標題是「我在飛機上  不斷嘆息」
我想許多一起坐著看電影的人可能的心情是「不斷的痛心」
總不能說台灣人冷血、無情...至少在外國人的眼中我們不是這樣的
我們只是天真快樂的不去發現真相吧
或者只是被遮蔽了
這是河川、出海口應有的顏色嗎?
水應該沒有在color run
PA250012s   照片翻拍:今週刊 No. 879
「黑龍江」就這樣流過住家旁,但河岸兩邊的人不覺嗎?還是就默默的認同水就應該是這樣的?
PA250013s  照片翻拍:今週刊 No. 879
最後的淨土--東部
只是沒去注意到
垃圾掩埋場就在海邊,山頭被挖了去做水泥再外銷。
PA250015s  照片翻拍:今週刊 No. 879
這部大作請了吳念真導演配音
更增加對台灣這片土地利用的現況有無限的感慨
戲院裡有幾位小朋友
台灣這樣赤裸裸的真相需要這一代跟下一代一起努力
喚回對這片土地的關心與愛
只是代價之大,可能不是這兩代的人付得起的...
官員呢?政策決定者呢?
還在算退休金怎麼樣可以領得多?還在剪綵?還在喬事情?
天真的人們,應該早知道不能完全寄望有兩個嘴巴的人了
PA250016s照片翻拍:今週刊 No. 879

2013/10/19

I see you...

2013年10月連兩個星期去了台東兩次 看到那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而感動不已 當然這樣的感動是被嘲笑的...  

DSC_1733.jpgDSC_1762.jpg  

DSC_1799.jpg
你們都不懂來自純樸台北的人看見可以乘著涼喝著茶的大樹,微笑迎著風欣賞稻海那在陽光下散出金色光芒的感動…我們很純樸吧! (這跟你們到台北看見101時內心的小鹿亂撞可以說是一樣的嗎?) 如果一句I see you 可以留下最單純的感動,那台灣一定到處都有讓人怦然心動的地方... (這是放在臉書上的一句話...要回應嘲笑純樸台北人的...)

很羨慕在地人可以這麼樣如天堂般的享受美景
更羨慕他們可以享用在這片土地下孕育出來的稻米

DSC_1793.jpg
但在地友人都說這邊賣的米不一定是池上的,很多是西部來的,真正的在地米並不足供應這麼大的需求...

聽到這番話 小小的抱怨為什麼單純相信廠商標示的人往往都是最直接的受騙者
台灣真的那麼黑嗎?這麼多無良的事嗎?

友人說這就需要找到小農才可靠
但小農這麼多,你怎麼知道他怎麼種稻呢?
他說那就用認證吧!
友人說通常這樣有認證又值得信任的米還不需要上市就會被識貨的搶光了... DSC02162.jpg DSC02273.jpg
友人推薦一位他非常信任的朋友
用的是MOA的認證 但他說他自己都不一定買得到...

DSC02338.jpg DSC02432.jpg
今早一通電話是來自池上的 是這位對土地有「概念」的小農朋友打來的 通知我說有米了
怎能不及時行樂呢...
DSC02070.jpg DSC02090.jpg
 MOA嘛!就自己上網看看 http://www.moainternational.url.tw/index.html

網路上的資料顯示 MOA (Mokich Okad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自然農法是由日本人岡田茂吉先生在1935年所提倡。 他提倡以「不使用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耕作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他認為根據大自然之法則,以尊重土壤為基礎,並設法維護生態體系,如此才可達到人類及所有生命之調和與繁榮。

MOA的依循與精神:
1. 確保安全性食物的值與量
2. 保護自然環境,增進、維護地力
3. 促進農村發展,建立健康飲食的生活
4. 使土壤原有的潛力發揮,生產安全而美味的農產品。
5. 利用輪作,間作綠肥、堆肥及天然資材增進地力。
6. 以共榮作物,天敵及天然方法防治病蟲害。
7. 採取適地、適時、適作之栽培方法。
8. 採用自然農法時,不得使用合成之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及飼料添加物等,也不得使用人糞尿及未完熟之禽畜排泄物

2013/01/06

圓環小漫步

厚厚的雲層中透出點小陽光
從新店回到台北車站後,突然一時興起去熟悉的地方來個午后的小漫步。
之前都是帶著尋寶的心情來這邊
今天來個漫遊
最不陌生的地方有著更多的驚喜

DSC08762 DSC08764
西區近來大興土木這大概是台灣光復後最積極的一次了
興建中的雙子星大廈原本國光客運站可能不久後會讓台北的天空再變小一些
跨過市民大道(鄭州路)的這一區
是大稻埕,台北早期發展地點之一。
不少的富商都是發跡於此一區的
DSC08767 DSC08776
DSC08789  DSC08794
「老」「舊」似乎與這一區劃上等號
看著前人發跡時蓋的「樓仔厝」
雖然有些斑駁,但仍散著一股驕傲的氛圍。
即便現在的鋼筋大樓林立於旁
仍難掩迷人的風采
如果有機會好好整理,恢復往日的光輝,將會是這城市特色之一。
摩天大樓又如何?
努力再裝飾也難以散發出人文氣息
DSC08790  
老而有味道的房子
在這兒的轉角都不難發現 
DSC08783  DSC08778
不知道「都更」有沒有辦法對外觀那些電線、招牌、鐵窗等先處理
讓這些房子再燦爛一次
(如果有浩克,請他來將電線、招牌全都拆了吧...)
這一區最讓老台北人懷念的就是圓環了
但錯誤的政策讓她完全的黯然
這些日子以來多少都有些再包裝   都靜靜的退場了
但要找回往日的風采看來不容易了
DSC08863
有人說宗教在現今的世界上的正式微中
但唯一的例外在台灣
這幾年來Q版的神明、三太子等還有廟會的活動如白沙屯拱天宮的徒步繞境活動
讓年輕人也喜歡
這可能也跟電影「練習曲」有點關係吧...
興起台灣騎自行車與宗教活動
「保庇」正進駐在這圓環
還有許多文創的商品
蠻值得來看看的
希望能再帶動這一區有別於東區或西門町,更有人文文化的旅行。
PRJP0094 PRJP0098
怎樣的一個城市會讓你難忘?
在圓環的窗外看出去
如果只有高樓,可能每個城市都有機會出現。
DSC08843
城市的味道
可能需要住在這個城市裡的人自己決定
文化獨特的、難被取代的、無法複刻的更容易深埋心中
DSC08813
轉角的咖啡店
靜靜的告訴你這城市不願承擔的風險
DSC08804 DSC08808
圓環旁是寧夏夜市
建於1892年的陳德興堂(舜帝殿)就坐落於夜市旁
興建時期早,前殿的石雕雙龍柱可能正是日後影響台灣寺廟興建風格的。
目前是幼稚園,假日無法參觀的
DSC08866 DSC08868 
隔壁的日新國小那醒目的紅磚牆內行的一看就會知道
肯定是有歷史的學校
DSC08905  
在這樣的一個校園裡讀書
別有一番風味
只是小朋友的感觸跟大朋友的感覺應該有所不同
DSC08887  DSC08899
這樣的校園似乎不像是台北市區內的學校
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新舊交雜的城市
新的要求國際級
但舊的部分呢?應該不是只有拆或視而不見
等待有緣人找回那舊的驕傲
DSC08879 DSC08904
從樹來看學校的歷史不知道容不容易啊?
看官們有看出這棵原本應該是什麼樹嗎?
DSC08882 
甘地用三隻猿之像來教導「不見惡事、不聽惡詞、不說惡言」
在日本跟台灣比較常見是用猴子
這學校校規更為嚴謹
用了金剛
DSC08907

更多照片...